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68章 计划(2 / 2)


过去,韩信的“最后一站”、“声东击西”和“欺骗”等政变,放在这个“死”里,都不能用,这相当于被取消武功资格。

当然,韩信与赵括不同。秦军骗赵括的伎俩在重视情报战的韩信眼里。

基本上,他们不能作弊。

以韩信的军事智慧,他能更清楚地看到主动进攻的后果。

所以,面对这种“死亡”,韩信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回应:为什么要在你的战场上战斗?

我负责我的战场。四十万赵大军很可能在韩信的部署下稳步撤退。

在缩短补给线的同时,他们将诱使深入赵,寻找机会歼灭对手。

这种可能性有多大?

韩信军事生涯中的“渭河之战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:面对绝对优势的齐楚联军,韩信没有硬抗,而是积极撤退,将20万齐楚联军引入预设的战场,城门一开就被淹没在水中。

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,不纠缠于敌人的“家”,而是以强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指挥,带领敌人进入自己的“家”进行歼灭,这一直是韩信的拿手好戏。

在长平战场上,一旦他做到了这一点,那一定是“兵仙”韩信和战国之神田雷的经典较量。

如果是这样,这的确是40万赵军“改变人生”的机会。

但这就是“韩信救不了长平”最重要的原因:赵不是刘邦,会允许韩信这么做吗?

能从长远角度管理后勤,为“兵仙”韩信搭建平台的刘邦来,可以给韩信绝对的指挥权。

面对长平之战,赵君臣的操作充满了槽点。

长平之战成为如此悲剧,以至于“倒霉孩子”赵括只能算是第二责任人,而最重要的失败原因就是赵在战争前后的愚蠢表现。

首先,它是长平之战的前因,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线,是赵接受了上党的策略。

但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,赵国收到之后,只想“躺赢”,毫无防备的防守,根本就没有派出大批军队。

这导致了上党被秦国迅速攻陷,东南部的重要地方丧失殆尽。

在地理劣势严重、准备不足的情况下,赵仓皇发动了长平之战。

战争激烈的时候,秦国也有一种恐惧,害怕赵国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秦国。

齐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曾经决定帮助赵。

可是,四面楚歌的赵国国王却主动派人去找秦国讲和。

反而叫秦国逮捕他,宣传“赵国太平”。

列国看见了,就把冷水浇在他们头上:你们两个讲和了。

我们还能做什么?看热闹。劣势四十万的赵军,这才陷入了强秦孤军奋战的境地。

赵这样目光短浅的王公大臣,战前没有准备,战时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战略,看不清战场形势,对廉颇、赵括等人的能力缺乏实际的了解。

与楚汉战争相比,战略规划清晰、战术执行坚决的刘邦团队,能够以坚定的平台赋予前线指挥官自主权,做出高水平的判断。

“所以,这些故事怎么样啊!”上官云英问道。

“好,讲的好啊!”

“再讲个故事啊,没有听够啊!”

“再讲一个故事。” 西门飘雪说道。

上官云英继续说道:“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!”

预知后事如何?下集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