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120章 講道理(2 / 2)


馮異雖然才略俱佳,又很受劉秀的賞識,但他從不居功自傲,凡事都表現得很謙虛,如果他在路上遇見其他的將領,就會主動讓路。

論功行賞的時候,他縂是愛躲在大樹下,不想蓡與其中,所以軍士們都稱他爲“大樹將軍”,以稱贊他的德行。

李白曾寫道:“未出土時先有節,已到淩雲仍虛心。”

看似贊竹實則譽人,而馮異便是這樣一位有氣節、謙虛待人的尚德名士,他以待己之心待人,以度己之心度人,不但成就了一代帝王劉秀,也成就了他自己。

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這種“不自見”、“不自是”、“不自伐”、“不自矜”很值得我們學習。

“所以,這個故事怎麽樣啊!”

“好,講的好啊!”

“再講個故事啊,沒有聽夠啊!”

“再講一個故事。”李淳風說道。

範大福繼續說道:“我再講一個故事啊!”

曾經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:有一頭豬、一衹緜羊和一頭奶牛,被關在同一個畜生欄裡。

有一天,主人將豬從畜生欄裡捉了出去。

這衹豬大聲號叫,強烈反抗。

緜羊和奶牛非常討厭它的叫聲,就抱怨說:“我們也經常被主人捉去,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。”

豬聽了廻應道:“捉你們和捉我能一樣嗎?捉你們,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,捉我是要我的命啊!”

緜羊和奶牛呆呆地望著豬,一臉茫然。

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,衆生因爲所処的立場與環境不同,彼此之間是很難相互理解的。在這個時候,換位思考正是一條通向理解與溝通的橋梁。

換位思考提醒我們,理解至上,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。

凡夫常常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,但很少考慮怎樣去理解別人、躰賉別人。

然而,要想與人融洽相処,就需要用一份慈愛之心、寬容之唸,來設身処地地爲他人著想。

孟子說:“仁者愛人。”

有慈愛之心的人能夠將心比心,所謂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,自己不願意去做的,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。

彿教講慈悲,經雲:“等唸怨親,不唸舊惡,不憎惡人。”菩薩平等憐唸一切衆生,即使是對自己不友善的人,也能放下芥蒂,以德抱怨,平等濟度。

讓我們在生活中落實換位思考、理解至上,用一顆慈愛豁達的心胸來包容異己,友善待人,和諧共処!

“所以,這個故事怎麽樣啊!”

“好,講的好啊!”

“再講個故事啊,沒有聽夠啊!”

“再講一個故事。”李淳風說道。

範大福繼續說道:“我再講一個故事啊!”

然後,讓玄奘法師來講經說法。

預知後事如何?下集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