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十五章 小民的渤海(1 / 2)

第二十五章 小民的渤海

出了南皮城,向东直行一百五十里,是渤海郡最大的一处军屯所在,有屯民八万余人,屯田一百多万亩。这里的屯民,全都来自于中平二年那场大瘟疫,侥幸逃到渤海郡,得到救治的难民。当年被蒋通编户后,安置在这片介于南皮县和浮阳县之间的荒地上。五年来,屯民们披荆斩棘,开垦出了无数的良田。当年的两万八千多流民,被编为两万三千户,几乎是一户一人。五年之后,流民们各自成家、生子,户籍数没有大的增长,而在籍人口却增长到了八万余人。这里的屯民们虽然不算富裕,不过温饱无虞,每riri出而作ri入而息,回到家中和妻子、孩子嬉闹一番,也算过的宁静安逸。屯民们经常感慨当ri满城皆亡的瘟疫惨状,又看到今ri的安定生活。故而这个军屯里,几乎家家都供有蒋通的长生牌位。

东汉zhengfu的赋税,偶有变动,但一般是十五税一,到了桓帝、灵帝时,除了十五税一外,还每亩加收十钱。此外仍然有人头税、兵役和徭役。在这里,蒋通实行的是摊丁入亩,每亩地按照产出的五分之一实行征税,但不征收人头税。这里的屯民虽然每年冬季都要被蒋通分派下来的老兵组织起来军训,但不服兵役,不服徭役。因此,表面看起来,每年交的赋税要比以前多了很多,但实际上的负担比以前轻松了太多。

来自后世的蒋通,早年大学毕业刚做医生时,到农村义诊,看到的是满地低血压、低血糖、营养**。而在国家停止征收农业税后三年再到农村义诊,看到的却是满地的高血压、高血糖、营养过剩。其实华夏建国后征收农业税的比例比起历朝历代,简直是仁政到了极点。但为何那么轻的农业税也搞得小民负担沉重?就是因为只要有了收税、收费的权利,各级地方zhengfu就能在这些该收的税种上附加很多其他乱七八糟的税种。结果就是国家没收到多少钱,农民的负担超级重。地方zhengfu还把恶名让国家给背了:看,不是我要收啊,是国家要我收的。小民哪里有能力去分辨哪些是国家要收的,哪些是地方zhengfu附加的呢?所以后来国家干脆一刀切,不准向农民收一分钱!于是地方zhengfu附加在国家农业税上的各种费用也就消散了。农民的负担彻底的放下,生活自然就变好了。

所以深谙此道的蒋通收税,也抱定一个原则:官员和小吏的cao守是不能指望的,要让老百姓过得好,只能尽量减少税种,减少那些小吏们上下其手的机会。完全不收农业税,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做不到的。改革既有的农业赋税,他现在实力不够,不敢这样去做。不过新编的流民实行军屯,他就以试试了。结果这么一来,看起来军屯屯民负担极重,结果是比普通自耕农轻松很多。搞得周围很多渤海本地的自耕农艳羡不已。纷纷嘟囔说浩然公体贴外人,忘了渤海本地人。一个个都想进入军屯做屯民。蒋通顾忌世家大族的反应,不敢接受这些自耕农进入军屯,但是不禁止军屯的屯民和本地自耕农通婚,结果就是附近的农家女儿争先恐后嫁入军屯,原先差不多一户一人的军屯,现在也是一户两三人、三四人的规模了。

屯民们感激蒋通,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。每ri奋力耕作,冬季军训时也决不懈怠:浩然公说得好,若是哪一天他被朝廷支使到其他地方去了呢?那大家怎么办?以前大家空有那么多人,终ri辛劳不下于今ri,为何家破人亡?为何贪官污吏催逼自己时无法反抗?就是因为没有力量啊。自己的东西自己都不能保护?那谁来保护你?天下官员不是个个都是浩然公。所以,当初平元年(190年)正月,新年刚至时,蒋通征集民夫的通告贴到这里时,原本宁静的军屯,顿时掀起了激烈的浪涛。

“娘子!朝廷三公檄文各州郡,号召天下义士,匡扶朝纲,拯救陛下,会盟酸枣,叩关讨董!本郡太守浩然公,已决定起兵讨董!”

李马槽(好恶寒的名字),河间国成平县人。出自一个自耕农之家,家中有田地十几亩,算是勉强混个温饱。因为出生在马槽里,所以得了这么一个诨名。李马槽当年在村中,算是比较聪慧的,乡里的夫子也曾点拨过他几次,教他读过蒋通‘编写’的三字经。不过后来朝廷赋税一ri重过一ri,家里实在交不起束脩,而不得不停学了。中平二年,瘟疫袭来,读过几天书的李马槽心思活泛,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带着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孩子一起往渤海郡逃难。一路上父亲、母亲病身亡,妻子、孩子也没能保住。李马槽仗着年轻力壮,总算一路拖着病体来到渤海郡边境,得到救治。之后就被蒋蒙编为军屯户,落户在这里安家。在这里又结识了一个全家死绝的孤女,以前家中也是颇有家资,读过好几年书的。李马槽也识得字,两人在军屯的夜校里很快脱颖而出。之后认识变熟络,熟络变夫妻。五年下来,夫妻俩开了荒地五十余亩,按照蒋通的农书cao弄田地,每亩亩产超过六石(1)。再加上老婆在家纺线、编织锁子甲的收入,夫妻俩人即使在这五年里生了两个孩子,也不虞温饱。虽然这样的生活李马槽也不觉得有啥不好,但读过几天书的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就这样默默无闻一辈子。所以,当蒋通的民夫征调令到达军屯后,他立即回来和自家娘子商议。

李马槽的妻子卢氏,正在家中编制锁子甲。这玩意要由铁匠拉出成批的小铁环,再由极有耐心的人一环一环的慢慢组装,两只小铁环组装起来后,缺口处还需要稍微焊接一下。一个妇女,每ri编制两个时辰,若中途不出现大的错漏,差不多接近一年才能完成一副(2)。不过蒋通很黑心的表示,郡里提供铁环,军屯户编织锁子甲一副,值粮五石。为了省下这五石粮,卢氏每年都要编织锁子甲。

听到丈夫兴奋的语调,做妻子的哪里还不明白丈夫的想法。

“夫君要去应征?”

“为夫确有此意,但家中孩子毕竟还小,所以还是需要娘子同意才去的。浩然公此次只征调八千民夫从军,而单我们南皮屯屯民就有八万,jing壮男子就有三万余。还有高城屯、浮阳屯、章武屯,规模虽然比我们南皮屯小一点,人也不算少。所以蒙主管的征调令里说了,先看自愿去的人够不够,够了就算了,不够再抽签,反正只要八千人。”

“敢问夫君若是去,是为了什么去?”

“嗯,征调令不是说了么,董卓乱政,陛下蒙尘,三公号召嘛!”

“哼!”卢氏冷哼一声,用力的把正在编织的锁子甲摔在地上:“董卓有多坏,关我等小民甚事?我们和他有仇吗?皇帝蒙尘关我等小民甚事?他减免了我们的赋税吗?三公号召,又关我等小民甚事?当年我等的父母病死的时候,河间国国相把治瘟神药卖到一万钱一粒的时候,三公做了什么吗?”

“娘子说的是,为夫失言了。这些东西都是虚的。为夫要去,只有三条,一,浩然公要去讨董,我们这些因为浩然公的救助才活下来的人,自然要报恩。浩然公此次征调民夫,渤海的原住民一个都不征,只征我军屯户,若是连八千人都凑不起来,岂不是让渤海的土著们看浩然公的笑话,嘲笑我等屯民忘恩负义。二,我李马槽多少也读过几天书,自在夜校认识娘子以来,学问见长。自觉不该在土里刨食一辈子,惜浩然公说害怕加重我等负担,一直不肯扩大郡兵规模。所以这次从军,很能就是我李马槽飞黄腾达的起点。三,浩然公的军训夜校,一直教育我们义利合一。我们尽了做民夫的义,浩然公就要给我们利。所以浩然公这次说了,从军为夫的,家中免除一年的赋税,因为会耽误chun耕,每家补三十石黍米。随军期间,一切食用由郡里统一开销。若是他不幸兵败,我等被俘的,由渤海太守府负责赎回。若是我等也有战死、失踪的。家中现有田地永久免税,太守府负责每月接济家中孤儿寡母的口粮,直至家中寡妻改嫁或者孤儿成年又或者失踪者归家为止”

“夫君此言,才是正理。朝廷、三公,从中平二年,家中亲人在妾身眼前病死时就没有了。天下,再没有比浩然公更仁义的牧守了。若是浩然公兵败,我等现有的田产、粮食哪里还保得住,现在的两个孩子,哪里还保得住。夫君,妾身当然要让你去报名,若是你不去报名,妾身才要唾你一脸。是夫君要记住,我等,是为了浩然公而战!为浩然公战,便是为我等自己而战!”

“娘子见教得是,为夫明白了。功名之心,为夫不会放下,但此次去,为夫一定恪尽职守,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助浩然公获胜才是第一要务!”

“夫君此言甚佳,来,看看妾身新编的锁子甲合不合身?”

“娘子,这是今年的五石粮食啊?”

“不就是五石粮食么?只要夫君安然返回,再多的五石粮也能找得回来。待会妾身给夫君一点钱,夫君去屯里的王铁匠那里再买一把环首刀来”

南皮县城,渤海郡太守府。

“主公!主公!”蒋蒙一路兴冲冲的跑进了太守府。“哦,十五哥回来了啊!见过十五哥。”

“呵呵,子明,我也是刚到,正和主公说滨海港的事情呢。你这边什么事这么高兴啊?”

“主公,十五哥,民心在我矣!蒙在四个军屯贴出征集民夫的告示后,军屯屯民踊跃报名,不过三ri,已经有五万jing壮报名自愿随主公南征!还有不少jing壮为了能挤进这八千人,主动要求不要免税、不要抚恤的待遇,只为报答主公这些年救助他们的恩义”

“主公待我滨海港屯民何其薄也!为何不在我滨海港征召民夫?”一个蒋蒙不认识的人挺身而起,满脸不忿。

“呃,主公,这是何人?”

“呵呵,子明,待我为你介绍一下,这是张涛,字季澜。安平国武邑县人,中平二年因瘟疫入渤海,后来编户的时候入了我蒋家的佃客之列,去了滨海港。五年来,此人犹如锥处囊中,其兀立现。十五哥在滨海港五年,得他之助甚多!”

“武邑张涛,见过子明总管。总管为我蒋家cao持家务多年,家中事业持续兴盛,涛拜服!”

“呵呵,季澜,不是说过的嘛,你不是我蒋家的家臣,五年之期将满,何去何从由你自行决定。”

“主公,若是由涛自行决定,涛还是愿意留在蒋家做蒋家的家臣。”

“嗯,季澜,这事我们待会再说。”蒋通笑嘻嘻的表情转过来面对蒋蒙的时候变得严肃起来:“你刚才说有屯民愿意不要免税,不要抚恤也要应征,你是怎么处理的?嗯?!”

这一声“嗯”,蒋通带上了早年杀戮数十万的杀气,气场极为强大,张涛这样第一次见到蒋通的人自不必说。连和蒋通一起相处了十几年的蒋十五也遍体生寒。更别说直对这一嗯之威的蒋蒙了。

蒋蒙差点就直接跪下了,不过想起蒋通最不喜欢别人下跪,好不容易忍住,颤巍巍的答道:“主公放心,主公之义利统一论蒙始终牢记在心。屯民们尽了从征的义,就应该得到免税、抚恤的利,也必须享受这样的利,否则,屯民们以后从征就得不到利,我等也会觉得屯民就该为我们奉献一切。这样下去,我渤海官员,迟早**成他郡一般的贪官污吏,而屯民们迟早会对主公离心离德。民心将不在我。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时,蒙立即将这些人的名字从待选名单中划去,并且责成各屯的老兵将这些人带回去,在夜校重新学习主公的义利统一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