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68节(1 / 2)





  点头答应废帝是顺从民心,更是对嘉安帝造下的罪孽的愧疚,身为臣子不能规劝辅佐君王行正道,而是使生灵涂炭,是他的失职无能,做这一切是出于他的本心。然而身为臣子背叛了君王,使江山易主,不管如何冠名堂皇,背叛就是背叛不忠就是不忠。他愧对先帝,辜负了他的信任,还有何颜目屹立朝堂,在新帝眼皮底下为官?

  忠义不能两全,即使他已经做出了选择,然而痛苦在撕扯着他的心灵。嘉安帝的死亡,让他心下难安,他做不到踩在旧主的尸体立于朝堂上。

  看着登基大典顺利的进行,就是他最后一项任务,此后他将退出朝堂再不涉政!

  最后再望一眼庄严巍峨的宫殿,甄太师拿掉官帽,慢慢的走出身后的热闹。但愿韩重会是个好皇帝,但愿天下安定苍生饱暖,但愿不负他曾经所为!

  同一片天空下,京城的永宁侯府是意外的安静,仿佛是将满城的喧嚣欢腾关在了墙外,只余萧瑟冷清。

  韩家竟然出了个皇帝,韩氏一族一跃成为了皇族,一人得到鸡犬升天,凡是和韩家沾亲带故的差点没乐疯了,谁人不想青云直上?

  作为韩重最亲近的兄弟血亲,韩毓他们就是板上钉钉的王爷啊,虽然赦封还没有下来,他们已经当自己是未来的皇室成员了。

  韩重的登基大典他们自然不能错过,盛装打扮得意洋洋的出席盛典,早早就进了皇宫。

  他们不明白的是老爷子自己不进宫不算,还不许他们参加,怒气冲冲的让人摸不着头脑,这明明是光宗耀祖的好事,老爷子到底有什么不开心的?

  虽然惧于老侯爷的威势,但他们心痒痒的,到底还是瞒住了老爷子,偷偷的进宫了!

  如今永宁侯府了,恐怕只有老侯爷夫人这对主子还不动弹,因为老侯爷令人不解的举动,压着府里的下人都不敢露出欢喜的笑容,安静得出奇。

  是对,还是错?

  祠堂里,老侯爷漠然的擦拭着先辈的牌位,心里沉甸甸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
  固然嘉安帝的作为令人不齿,德行不堪为帝,老侯爷的内心是默认废帝,另选贤明的。但是那个人不能是永宁侯府的人,即使再冠冕堂皇,也掩盖不了韩重篡位谋夺孟氏江山的事实。难道披上了一层大义的皮,就当污名不在吗?以后青史笔墨如刀,韩家到底逃不过一个废上自立谋逆之举。

  世代积累起来的忠心报国的声名,祖上清白无暇的忠心,都将会被蒙上一层阴影,受到牵累。人不能脱离家族门墙,同样的,韩重的言行也会反过来影响家族。

  因韩重一人而累及祖上先辈,使名声蒙尘,他对不起列祖列宗的英魂!

  还有韩缜,一想起来老侯爷就痛彻心扉,他怎么也想不到韩缜会杀了嘉安帝!

  那是孟氏皇朝最后一个男丁,是孟氏的血脉延续,却断在了韩缜手里。

  哪怕是终身圈禁嘉安帝,也比韩缜手染鲜血强,叫他日后有何面目下去见先人?韩家子孙灭主失义,有违忠义。

  即使百姓民心在先,老侯爷仍是心下难安,韩家不做逆臣叛徒,不能让‘永宁侯府’的这块招牌蒙尘!

  永宁侯府必须传下去,那是祖宗留下来的家业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还没完结,不够也差不多了,不会超过100万字的。接下来来不及写了,明天见。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感谢投出[手榴弹]的小天使:游手好闲妞 1个;感谢投出[地雷]的小天使:爱喝可乐的猫、初淼 1个;感谢灌溉[营养液]的小天使:

  25893063 20瓶;陌枫 11瓶;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  第276章

  兴朝开国皇帝本出身前朝永宁侯府,后被上一代永宁侯除名移出族谱, 自韩重起自立宗祠。

  原永宁侯拒不接受太上皇的头衔, 始终以孟朝旧臣自居, 后, 永宁侯府传以韩重嫡长子,与兴朝共长。

  兴朝开国皇帝的家族或者是历朝历代最奇葩的存在,明明出了一个皇帝,却承袭的是旧朝的爵位。一连两任皇帝的名字都被移出族谱, 而永宁侯府中人也不享受皇族荣耀, 不在皇亲国戚之列。原来是怎样的还是怎样, 不因为有一层亲戚关系就鸡犬升天。除非靠自己的本事, 否则还是普通勋贵人家。

  所以,当兴朝开国时,皇族血脉就妥妥的两人,新帝和以后的太子。

  或者,这是老侯爷唯一能想到的办法,让忠义得以两全的办法。

  而永宁侯府其他人还不知道将来老侯爷的打算, 如嫡亲兄弟五爷韩毓, 三房韩良, 差点没乐疯了, 他们期待在登基大典后等来赦封, 一个王爷的封号是跑不了的。

  他们私下还在埋怨老爷子不知所谓,这等光宗耀祖的大事竟然不出面,当太上皇有什么不好的?

  然而他们要失望了, 即使出席了大典,但是等到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。以后的待遇,更是让一干心存幻想的人气得要死,简直,简直是匪夷所思。

  此刻,大殿中,新帝发出第一道圣谕。

  韩重,或者说是兴朝新帝是个很自我专横的人,刚刚登上皇帝宝座,就毫无顾忌的丢下一个大雷。

  对着满朝庆贺的文武,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立嫡次子韩缜为太子,着礼部准备封太子大典。

  大家面面相觑,望了一眼座下沉稳淡定的韩缜,在他们想来新帝封韩缜为太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。这时候没人议论什么礼法,长幼有序,默契的忽略了韩维的存在。谁不知道新帝霸道的性子,他们不想上赶着触霉头,而且韩缜的功劳在护城之战中有目共睹。谁家不拣着能干有出息的儿子承继家业,而宁愿选择平庸的儿孙呢?更何况是皇家事,从来不依常礼论之。

  唯一苦恼的大概就是户部了吧,刚刚筹备登基大典,银钱已经是捉襟见肘。紧接着又是封太子大典,他们拿不出钱来啊!

  好在,韩重不在意那些浮于表面的盛大仪式,韩缜更不会在乎,万事从简。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,宣告天下定下太子名份就是。

  而为什么这么急,是因为新帝在京城呆不住了,急着奔赴边关趁火打劫。

  蒙古精锐一遭灭亡殆尽,震动非小,蒙古部族更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。

  而此时,韩缜安排在蒙古内部的后手也终于动了起来,引得蒙古各部分歧愈重,开始有分裂的征兆。

  想当初韩缜借商队踏足草原,收购羊马,羊毛以及牧民手中一切可以交易的东西,让他们轻而易举的就能满足生活所需,还能过得更舒服。有付出就有所得,掠夺别人的东西固然好,也是需要拿出命去拼的。

  蒙古人不断的发起战争,是本性,也是环境所逼,当草原恶劣到威胁他们生命的时候,他们就会去掠夺去抢。

  但是,如果不用打打杀杀,就能维持平和的生活,除非他是个战争狂,人的天性中还是向往安逸平静的。

  通过李钦的商队,交易商业行为可以说是遍及草原,牧民们只要认真蓄养就能获得舒适的生活,大大方便了草原民族。而且一旦遇到寒冷气候,汉人的商队还会提供帮助,帮助他们度过难关。所以,蒙古的一些部落是很欢迎商队的到来的。

  而自从蒙古大汗下令驱赶屠杀汉人商队后,他们的所得大大减少损失惨重,剪下来的羊毛没人要,长大了的羊马只能自己消化蓄养,过惯了一帆风顺顺顺利利的日子,他们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停滞,落差感顿生。

  特别是一些部族的族长,他们和商人达成协议,基本上把自己的部族经营成了一个养殖场,全族供应商队的需求。在此期间,他们得到了金银财宝,商人还带来了各种货物,孟朝大地上的奢华之物装饰了他们的蒙古包,一个个成了有钱人富得流油,日子别提过得多美。